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时间:2024-06-30 06:05:0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0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成办发〔2012〕58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1月5日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做好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政府令第177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包括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成都市专利奖,以下分别简称科技杰出贡献奖、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的推荐、评审(评选)、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授予对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授予在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本市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及通过科学技术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
  在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及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各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科学技术奖的候选单位。
  第四条 (管理机构)
  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宏观管理及指导。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评选)组织工作。

                第二章 授奖条件、评审(评选)标准及奖励等级

  第五条 (科技杰出贡献奖授奖条件)
  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应当是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工作,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科技工作者。  第六条 (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标准)
  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标准是:
  (一)候选人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对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二)候选人在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带动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在本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其中一产业类实现年新增产值2亿元;二、三产业类近两年累计上缴税金2000万元以上。
  第七条 (成果转化推进奖授奖条件)
  成果转化推进奖候选单位应是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机构。
  第八条 (成果转化推进奖评审标准)
  (一)制定有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建立有促进成果转化的创新方法和制度;成立有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机构,并配备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
  (二)组织推进转化的科技成果实现了重大的技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市及其它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 (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
  科技进步奖候选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候选人是该研究成果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二)候选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及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及人员等条件,对项目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及协调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
  第十条 (科技进步奖评审标准)
  科技进步奖评审标准是:
  (一)技术研究项目经济效益类。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材、工具、零部件、计算机软件以及生物新品种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工艺及其系统(包括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医疗卫生和安全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及技术综合)和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是指引进的高新技术成果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或在推广应用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技术研究项目社会效益类。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资源调查及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等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重大成果和推广应用成效。
  (三)软科学研究项目。在科技、经济、知识产权等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及有关管理科学与政策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及管理现代化产生重大作用。
  第十一条 (科技进步奖奖励等级)
  科技进步奖奖励等级根据候选项目的总体水平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一)技术研究项目经济效益类。
  1.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很大,总体技术水平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很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特等奖;
  2.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3.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4.在技术上有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成果已转化,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技术研究项目社会公益类。
  1.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很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特等奖;
  2.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3.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4.在技术上及方法上有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已在行业一定范围应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三)软科学研究项目。
  1.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重大创新,对推动本市的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市的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3.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市的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二条 (专利奖授奖条件)
  专利奖候选项目及候选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实用新型的有效专利(不含国防专利和保密专利);
  (二)专利权属稳定,不存在专利权属纠纷、被控侵权纠纷、发明人或设计人纠纷、撤销专利权的请求及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的专利;
  (三)专利权人应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单位及有本市行政区域内正式户口的个人(包括持有本市居住证的非本市居民);
  (四)申报时应以一项专利为申报内容,不能将某一系统、某一设备组合起来申报。
  第十三条 (专利奖评审标准及奖励等级)
  专利奖评审标准及奖励等级根据该专利的创造性、技术难度及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定:
  (一)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强,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有突出的作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以评为金奖;
  (二)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较强,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有显著的作用,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以评为银奖;
  (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有一定原创性,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以评为优秀奖。

                  第三章 评审(评选)机构及职责

  第十四条 (评审及评选机构组成)
  奖励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奖励委员会下设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成果转化推进奖评审委员会)、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成都市专利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利奖评审委员会)。成果转化推进奖评审委员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利奖评审委员会设立若干专业评审组。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
  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2人、秘书长1人、委员15—20人,由科技、经济、专利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及有关行政部门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人选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每届任期5年,相关行政部门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根据工作变动调整。
  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各设主任委员1人,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1人,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15—20人,由科技、经济、专利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人选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每届任期5年,相关部门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根据工作变动调整。
  第十五条 (评审和评选机构职责)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项目组织申报、形式审查等有关日常工作;
  (二)负责评审(评选)委员会委员及专业评审组委员资格审查;
  (三)指导各专业评审组工作,并在规定期间筹备召开评委会;
  (四)组织对推荐为科技杰出贡献奖、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专利奖金奖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其它形式的调查及答辩;
  (五)负责奖励荣誉证书的制作和奖金发放。
  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科技杰出贡献奖的评选及评审。
  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评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听取并审议成果转化推进奖候选单位负责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专利奖金奖候选项目完成人、单位的答辩及有关情况;审议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专利奖银奖、优秀奖有关情况;
  2.审定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拟奖项目、单位、人员及奖励等级建议名单。
  专业评审组的主要职责是:对评奖项目进行分组评审,并提出初审建议。专业评审组的成员实行资格聘任制,一年一聘。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当年全市申报奖励的具体情况,从具备资格的专家、学者中聘请专业评审组成员,其资格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
  第十六条 (保密要求)
  奖励委员会所有成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对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

                        第四章 推荐及申报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区(市)县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专利行政管理部门;
  (二)市级有关部门;
  (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省以上在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四)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还可以由3名以上同一行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联名推荐。
  第十八条 (申报材料)
  申报者应填写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制作的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证明或评价材料,申报材料应完整、真实、可靠,相关证明材料提供复印件的,申报时应提供原件以供核对。
  (一)申报科技杰出贡献奖应提交下列材料:
  1.《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推荐书》;
  2.科技成果评价证明(如成果鉴定证书、成果评价报告、评审验收证书、专利等知识产权授权证书,行业准入等第三方评价证明);
  3.应用证明;
  4.其他有关材料。
  (二)申报成果转化推进奖应提交下列材料:
  1.《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推荐书》;
  2.成果转化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3.技术转让合同及费用支付凭证复印件;
  4.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5.需要佐证的其他材料。
  (三)申报科技进步奖应提交下列材料:
  1.《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2.科技成果评价证明(如成果评价报告、成果鉴定证书、评审验收证书、专利等知识产权授权证书,行业准入证明等第三方评价证明)及科技成果登记证明;
  3.应用证明;
  4.其他有关材料(查新报告、研制报告等)。
  (四)申报专利奖应提交下列材料:
  1.《成都市专利奖推荐书》;
  2.专利证书及专利公告文件;
  3.奖励申报当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专利登记簿副本;
  4.该项专利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5.专利权人身份证明(个人为身份证、户口本或居住证,单位为企业营业执照、事业法人登记证或社团登记证等);
  6.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如行业准入证明、实用新型专利还应提供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专利权评价报告等)。
  第十九条 (推荐限制)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的项目(如动植物新品种、食品、药品、基因工程技术及产品等)必须取得许可证,在取得许可证之前不得推荐参加成都市科学技术奖评审。
  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的项目不推荐参加成都市科学技术奖评审。
  已获得省以上科学技术奖、专利奖的项目及个人一般不再参加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符合本细则第八条、第十条第一项的相关规定,取得明显推广应用成效的项目不受此限制。

                        第五章 评审

  第二十条 (材料审查)
  申报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相关材料。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一次性告知申报者,自告知日起7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提交评审。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材料,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相应的评审(评选)委员会及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
  第二十一条 (评审表决规则)
  科技杰出贡献奖、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奖评审表决规则如下:
  (一)科技杰出贡献奖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审查,专家委员会现场考察,对符合条件的侯选人提交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投票表决,到会委员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表决结果以到会评委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通过为有效;
  (二)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奖的初评以网络评审和专业评审组会议评审方式进行,由记名计分排队方式产生初评结果;
  (三)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对初评结果进行审定,到会委员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评审委员会在听取初评推荐为成果转化推进奖候选单位负责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以及专利奖金奖候选项目主研人员的汇报及答辩后,由评审委员会现场考察组介绍情况,到会评委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结果以到会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通过为有效。
  第二十二条 (候选者公告)
  奖励委员会根据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审定结果做出奖励决定,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予以公告,征求异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奖励报批)
  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选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的获奖项目、单位、人选及奖励等级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报市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评审回避)
  奖励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被推荐、申报为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原则上不得作为评审(评选)委员及评审专业组专家参加评审(评选)工作。如确有需要,当涉及到该委员的相关项目时,该委员应当回避并且不参加投票。

                         第六章 异议及处理

  第二十五条 (异议受理)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自拟奖项目公布之日起30日内,提供签署真实姓名、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异议材料及必要的证明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二十六条 (异议调查协调)
  异议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由有关推荐单位或推荐人协助,必要时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评审委员或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有配合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异议的调查、核实的义务。
  对征得的异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会同相关专业评审组及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提交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复议。
  第二十七条 (异议处理期限)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应及时将决定意见通知异议方及推荐单位、推荐人。异议自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公布之日起60日内处理完毕的,可以提交本年度授奖;自公布之日起60日之后至1年内处理完毕的,可以提交下一年度授奖;自公布之日起1年后处理完毕的,在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后可以重新推荐评奖。

                         第七章 授奖

  第二十八条 (奖励等级及限额)
  科技杰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3名,不分等级。
  成果转化推进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奖励单位不超过10个,不分等级。
  科技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100项,其中软科学研究项目不超过5项;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一等奖以上项目不超过15项,二等奖以上项目不超过40项。
  科技进步奖单项授奖人数及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
  特等奖的人数不超过12名,单位不超过12个;
  一等奖的人数不超过9名,单位不超过9个;
  二等奖的人数不超过7名,单位不超过7个;
  三等奖的人数不超过5名,单位不超过5个。
  专利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60项,分为金奖、银奖、优秀奖,其中金奖项目不超过5项,银奖以上项目不超过20项。专利奖获奖单位及个人为该专利的专利权人及发明人或设计人。
  第二十九条 (证书及经费)
  科技杰出贡献奖由市委、市政府颁发证书;成果转化推进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由市政府颁发证书。
  科技杰出贡献奖奖金数额为50万元。
  成果转化推进奖奖金数额为20万元。
  科技进步奖奖金数额分别为特等奖16万元;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4万元;三等奖2万元。
  专利奖奖金数额分别为金奖8万元;银奖4万元;优秀奖2万元。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评选、评审工作经费在市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中专项列支。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是市委、市政府授予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奖励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三十条 (奖金发放)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奖金应如数发给获奖人员及参加者,不得挪作他用,其中获奖人员的奖励额度不低于80%。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解释机关)
  本实施细则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施行日期)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2007年1月31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附英文)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工商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附英文)

1988年1月1日,外经贸部、国家工商局

第一条 为保护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合营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合营各方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向合营企业认缴的出资,必须是合营者自己所有的现金,自己所有并且未设立任何担保物权的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
凡是以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价出资的,出资者应当出具拥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有效证明。
第三条 合营企业任何一方不得用以合营企业名义取得的贷款、租赁的设备或者其他财产以及合营者以外的他人财产作为自己的出资,也不得以合营企业的财产和权益或者合营他方的财产和权益为其出资担保。
第四条 合营各方应当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出资期限,并且应当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合营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发给的出资证明书应当报送原审批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合营合同中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合营各方应当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六个月内缴清。
合营合同中规定分期缴付出资的,合营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并且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三个月内缴清。
第五条 合营各方未能在第四条规定的期限内缴付出资的,视同合营企业自动解散,合营企业批准证书自动失效。合营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六条 合营各方缴付第一期出资后,超过合营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一期出资期限三个月,仍未出资或者出资不足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会同原审批机关发出通知,要求合营各方在一个月内缴请出资。
未按照前款规定的通知期限缴清出资的,原审批机关有权撤销对该合营企业的批准证书。批准证书撤销后,合营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并清理债权债务;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七条 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即■或违约。守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一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逾期仍未缴付或者缴清的,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守约方应当在逾期后一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守约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未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造成的经济损失。
前款违约方已经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缴付部分出资的,由合营企业对该出资进行清理。
守约方未按照第一款规定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的,审批机关有权撤销对该合营企业的批准证书。批准证书撤销后,合营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 本规定施行之日前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合营企业,如合营各方或者任何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出资期限缴付其出资的,应当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两个月内缴清按照合同规定应当缴付的出资。
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仍未缴清其出资的,可按照本规定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 在本规定施行之日前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合营企业,如果合营各方未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各自出资期限,并且未缴清出资的,合营各方应当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两个月内,按照本规定签订关于合营各方缴付出资期限的合营合同补充协议,报原审批机关审批,获准后,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前款合营各方在两个月内未签订缴付出资期限补充协议,又未缴清出资,致使合营企业自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无法筹建或者无法开业满六个月的,原审批机关有权撤销对该合营企业的批准证书。批准证书撤销后,合营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十条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各方的出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八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Provisions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by Parties to JointVentures Using Chines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pproved by State Council on December 30, 1987 Promulgated by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State Administration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Whole Doc.
Article 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Joint
Ventures Using Chines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se Provisions are hereby formulat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arties to joint ventures using
Chines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joint venture)
and safeguard social economic order
Article 2
Capital put up for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s, be cash owned by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or contributions made in kind which have not been used
as security for guarantee purposes,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patent
technology.
In case of making contribution in kind or using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patented technology as capital,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shall
provide proofs showing their ownership and right of disposition.
Article 3
No joint venture partner shall use loans, leasehold equipment and
other property obtained in the name of the joint venture as its investment
to the joint venture. No joint venture partner is allowed to use property
and equity of the joint venture or property and equity belonged to another
joint venture partner as guarantee for the capital it put up for the joint
venture.
Article 4
Joint venture partners shall agree in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a
time schedule that each partner should follow in putting up their capital
for the joint ven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issue the contribution certificates to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and the certificates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the record.
In case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stipulates that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shall be made in one single installment, all partners to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do so within six months upon the issuance of the joint
venture's business license.
In case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stipulates that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shall be made in several separate installments, the first
installment from each joint venture partner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5% of
their respective agreed amounts of contribution. All joint venture
partners shall put up their required amounts of capital for the first
installment within three months upon issuance of the joint venture's
business license.
Article 5
If all partners to a joint venture have failed to put up their
required amounts of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time schedule stipulated in
Article 4,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be considered as dissolved voluntarily.
The joint venture's approval certificate shall automatically become
invalid. The joint venture should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for
nullify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hand in its business licens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cancellation. For those who
fail to do s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ir business licenses and make a public announcement to
that effect.
Article 6
After the first installment, in case all joint venture partners to a
joint venture have failed, either in part or in full, to put up their
required amounts of capital in a period as long a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time schedule stipulated in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together with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issue a notice requiring all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to put up their capital contributions within one month.
If the parties concerned still fail to put up the required amount of
capital after the time period stipulated in the notice mentioned in the
above paragraph,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 joint venture's approval certificate. After
the revocation,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for
nullify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hand in its business licens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cancellation.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also settle its credits and deb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 business license
of a joint venture and make public announcement to that effect if the
joint venture has failed to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for nullify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hand in its business license for cancellation as
required.
Article 7
A joint venture partner will be considered "breaching the contract"
if it has failed to put up or contribute fully its required capitals
according to the agreed time schedule in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The
other joint venture partner(s) which has fulfilled the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shall then inform and urge the breaching party to fulfill its
obligation within an one-month period. If the breaching party still fails
to fulfill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s, the breaching party will
be considered "voluntarily withdrawing" from the joint venture and
"voluntarily surrendering" all its rights to the joint venture. The
abiding party shall then apply to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to either dissolve the joint venture or to look for another
joint venture partner to undertake the obligations and rights of the
breaching party as provided in the original joint venture contract. The
abiding party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make claim for compens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breaching party's failure to fulfill its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s.
The partial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breaching party according to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or liquidated by the joint
venture.
In case the abiding party has failed to apply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rticle 7 to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for dissolving the joint venture or to look for a new joint venture
partner,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 approval certificate of the joint venture. After the
revocation,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for
nullify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hand in its business licens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cancellation. For those who
fail to do s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ir business licenses and make a public announcement to
that effect.
Article 8
Joint venture partners (all or an individual party) of any joint
venture which has obtained its business license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are required to fulfill
their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s within a two-month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if they
have not done so as required in the time schedule agreed in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If a joint venture partner has not fulfilled its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s as required in the above paragraph, provisions contained in
Article 5, Article 6 and Article 7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shall
apply.
Article 9
Joint venture partners of any joint venture which has obtained its
business license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shall sign an additional agreement specifying the time limit
for capital contribution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within a two-month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if the original joint
venture contract does not contain an item to that effect and they have not
put up the required amounts of capital accordingly. The additional
agreement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for approval. If approval is granted, the additional agreement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the
record.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uthority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a joint venture approval certificate in case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have failed to sign an additional agreement and put up the
required amounts of contribution within the two-month period as mentioned
in the above paragraph and their failure has caused a delay in
construction or operation of the joint venture for as long as six months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issuance of its business license. After the
revocation,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for
nullifying the registration and hand in its business licens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cancellation. For those who
fail to do so,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voke their business licenses and make a public announcement to
that effect.
Article 10
Matters concer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by parties to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joint ventures shall be handl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Article 11
The present set of Provisions shall enter into force on March 1,
1988.


景德镇市红十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景府发[2000]23号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景德镇市红十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景德镇市红十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0年11月24日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二OOO年十二月六日



景德镇市红十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发展、壮大红十字事业,增强红十字会社会救助工作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红十字救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指景德镇市红十字会依法募集和接受捐赠并用于备灾、开展救灾、救助及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的款物。
  
  第三条 基金的主要来源:
  (一)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
  (二)依法开展募捐活动的收入,包括在公共场所设置红十字募捐箱的收入;
  (三)举办支持红十字事业的义演、义赛、义卖、义诊、义展及其它大型公益活动的收入;
  (四)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增值的部分;
  (五)市人民政府的资助;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四条 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将受赠财产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接受国(境)外捐赠的款物,应当设立专项账户。

  第五条 接受捐赠的现金,应当及时存入指定的银行账户。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经征得捐赠人同意可以变卖,其中较大价值财产的变卖并应报请省红十字会批准。变卖后取得的收入应及时存入指定的银行账户。

  第六条 基金的主要用途:
  (一)以红十字会名义开展扶助孤寡病残弱者的各项社会福利工作的支出;
  (二)对本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县级行政区域提供救护救助的支出;
  (三)根据捐赠人意愿并符合公益目的的定向支出,如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的同意;
  (四)为支持和开展红十字事业的必要支出;
  (五)为募集基金而开展的宣传、表彰等活动以及基金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但该支出不得超过所募集款物价值的5%。
  
  第七条 对于接受的救助灾害的捐赠财产,应当及时用于救助活动。
  
  第八条 市红十字会设立救助基金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在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基金的募集、受赠、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按年度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基金收支管理情况。
第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基金的使用制度,加强对受赠财产的管理。基金管理机构每年度应当向市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报告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督,必要时,市审计部门可以对其财务进行审计。

  第十条 基金使用的审批权限:
  (一)1000元(人民币,含本数,下同)以下由秘书长请示常务副会长后审批;
  (二)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由常务副会长请示会长后审批;
  (三)10000元以上由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常务理事会审批。

  第十一条 市红十字会采取下列措施,鼓励社会各界为发展红十字事业进行捐赠:

  (一)对积极参与捐赠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新闻媒体公布鸣谢;
  (二)对国内外(包括港、澳、台地区)个人累计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1000元以上,单位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10000元以上的颁发荣誉证书;
  (三)对捐赠数额较多的(包括物资折价),经本人同意,可依照章程规定聘请为名誉副会长或名誉理事,并颁发证件、证书。

  第十二条 有条件的县(市、区)红十字会可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建立救助基金,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基金款物,违反本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市政府有关部门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红十字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